首页 > 新闻动态
首页
  • 校园公告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照片墙
  • 友情链接

【活动】听教育故事 涨教育智慧

2024-04-09

【活动】听教育故事 涨教育智慧

 

静教院附校“双主体”德育课程建构:探索与实践的新篇章

 

2024年3月15日,静教院附校集团内校本“新教研”——讲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第二讲开讲,由倪继明校长主讲《“双主体”德育课程实施》,介绍静教院附校在德育课程改革方面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案例。来自静教院附校、五四中学和静安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聆听教育故事、感悟教育智慧、不断拔节成长。

一、双主体德育课程的建构:开启德育新纪元

2001年,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委托静教院附校进行德育课程的改革。面对这一重任,学校积极响应,以思品课、公民课等狭义的德育课程为切入点,开始了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。

经过不懈努力,静教院附校在德育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08年,《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》项目荣获上海市教委教科研成果“二等奖”,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学校德育改革工作的肯定,也为学校未来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。

然而,在改革的过程中,静教院附校也遇到了诸多挑战。面对这些问题,倪校长选择深入一线,亲自听课、评课,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。他发现,一些教师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存在不足,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不高,教学效果平平。
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倪校长和课题组开始思考德育的本质和范畴。他们认为,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,还包括心理教育、政治教育、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。因此,“双主体”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最终确立为主要是在道德教育,但也部分涉及了道德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内容。

二、研究的策略:三个“化”引领德育课程创新

“双主体”德育课程的研究中,倪校长提出了三个关键的策略:课程化、校本化、体系化。

首先是课程化。静教院附校以大课程的概念为指引,将德育课程与学生的经历相结合,使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载体。对教师而言,教师即课程,他们不仅是德育课程的传授者,更是学生德育成长的引路人。

其次是校本化。学校根据国家、地方课程的要求,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,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。德育课程的校本化程度相较于其他学科课程应该更高,这是因为德育课程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,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最后是体系化。静教院附校注重德育工作的全员性、全程性和全方位性,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的全过程。同时,学校还强调德育工作的合力效应,形成教师、学生、家长等多方面的合力,共同推动德育课程的发展。

三、研究的起点:聚焦一线教学问题

在德育课程的实践过程中,倪校长发现了一线教学中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。这些问题包括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不够鲜活、教材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、教育资源缺乏生活化、教师教学方法单一、拓展型和研究型德育课程不受学生欢迎以及学科德育中教师贴“标签”现象普遍等。

这些问题引发了倪校长课题组的深入思考。他们认为,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,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德育课程。因此,他们提出了用“双主体”来破解这些问题的思路。“双主体”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同为德育课程的主体,这一理念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平等地位和相互作用。

四、双主体德育课程的操作与具体案例

在深化教育改革、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双主体德育课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。近日,静教院附校在德育课程的操作上进行了积极探索,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德育的内涵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新学期伊始,学生们纷纷更换新的学习用品,这一普遍现象引起了课题组的关注。课题组以此为切入点,设计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——《新学期要换新的文具吗?》。在课前,老师们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,针对学生们更换文具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。课堂上,老师们邀请了三位学生代表,分别展示了他们新学期更换的文具,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文具更换的意义和价值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,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,课堂氛围热烈而自由。

除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,静教院附校还积极开展拓展型、研究型德育课程。其中,“明星闪亮三十分”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这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艺术才能的平台,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。从活动的组织策划到具体实施,再到评价反馈,都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。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观看位置,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多元化,包括观看人数、师生的喝彩声、掌声以及校园网上的评论等。这种拓展型、研究型德育课程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,还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道德成长。

在学科德育中,双主体的实施也显得尤为重要。倪校长强调,学科德育是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流,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,也应该是德育的主渠道。他特别提到了语文、历史、生物等学科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。通过这些学科的教学,可以充分挖掘民族精神教育、生命教育的教育资源,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德育的熏陶。倪校长还分享了两个正反面的学科德育案例。

 

第一个案例中,一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一位成绩不及格的学生,而旁边的历史老师却捕捉到了这位学生的闪光点,并在自己的课上给予了她充分的肯定和表扬。三年后,这位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感谢历史老师的文章,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学科德育中的重要作用。而另一个案例中,一位语文老师因为对一位学生的偏见而忽略了他的进步和优点,这也警示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德育资源,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。

 

最后倪校长总结:双主体德育课程的建构,就是我们要从育人的高度,从自我教育的高度,自上而下自上而下相结合,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双主体德育课程当中呈现勃勃生机。

 

 

撰稿:刘昊洋

编辑:王捷